小人物,大梦想——记栾川李易农的梦想“三部曲”
一支笔,就是一柄春天里的犁铧
在山野的土地上,开启一场春种秋收的农事……
这对于山区一个喜欢写诗的农民来说,用笔在稿纸上写诗,无疑是在用笔播种希望和梦想……
他是一个真诚质朴善良谦逊的中年农民,今年41岁,初中文化,中共党员,退伍军人。
他家住在豫西800里伏牛山区洛阳市栾川县的一个小山村里——白土镇歇脚店村。
他叫李易农。
李易农近照
在这里,山是连绵的,庄稼是葱茏的。山脚下的人家,低矮的院落,斑驳的墙面,蓝黑色的瓦,每一个土粒都在讲述着
一个山村人家的平凡故事……
高中时,他痴迷于文学写作,而使学习成绩一落千丈,最后高中没毕业就卷铺盖回了家。
种地,随着父母去集市上摆摊,在砖厂做短工……稚嫩的肩膀,他扛着生活的重担,一步步滑入生活的深渊。
但他没有放弃自己当作家的梦想,而是每个夜晚,仍埋首写作。无数次的投稿,但都是泥牛入海,杳无音讯。
投稿失败,对他打击不小,但好在信念的灯盏不灭……
1995年,是他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
为了实现自己的文学梦,他告别家乡来到陕西省渭南市武警支队华阴中队当了一名武警战士(那时,他的名字叫李月刚)。
在部队,虽然训练异常艰辛,但稍有闲暇他都会拿起笔写一些文字。
机会总是给予那些有准备的人。
1996年初,他被调入支队政治处做了一名新闻通讯员。这期间,他完全沉浸于写作和学习之中。每个周末,他都会揣着微薄的津贴去书店买书学习。
自处女诗作,在驻地市级报纸上发表后,让他倍受鼓舞,更是加紧了对自己的学习和创作,在后来的两年时间内,他在人民武警报等刊物上发表散文、诗歌近百篇。
从1996年4月到1997年10月,他的每个周末都是这样度过的:上午搜寻报纸,把自己认为好的文章剪下来,下午用胶水粘贴……
一年多的时间内,他剪报数万份,堆起来的剪报本有二尺多厚……
因为刻苦钻研,成绩突出,为人实诚,质朴善良,他两次被部队评为优秀士兵,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……
退伍后,面对穷乡避壤,他只好外出打工。上矿山,捡矿石,去洛阳当保安、导游,后又在郑州等地跑业务、打零工。
2002年,他回到家乡县城,做了一家商场的导购员。
两年后,自己辞职,在农贸市场早出晚归摆地摊。2009年,他和姐姐开了一间米线店。
店面不大,也只有十几平方,自己既是老板又是服务员,什么活儿都干,慢慢地,生意还算红火。
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,他一定会发点小财。
但不幸的是,在经营米线店时,他体内对文学的热爱又卷土重来。
这种热爱和欲望,就像一只被岁月按在水底的葫芦,多年后又浮出了水面,不停地撞击着他的心扉。
那是源自于栾川县八一路的天正大药店,店内有洛阳晚报,他经常去找来打发闲暇时光。幸好,天正药店服务员热心,每一次都给他报纸看。
洛阳晚报上副刊的文章让他重新萌发了写作的欲望。
利用午后人少的空隙,他拿起笔来,趴在饭店桌子上写下了缀笔十余年后的第一篇文字。
然后又跑到网吧,食指一个字一个字的敲击两个小时后
将不到800字的稿件打成电子版,投到了《洛阳晚报》。
一个礼拜后,这篇小文的发表,就像一束火苗一样,熊熊燃烧起来。
他久违的文学梦想又汹涌开来…从此又陷入极度的疯狂之中。他白天做生意,晚上躺在被窝里写作,深更半夜从梦中醒来,他趴在床头继续写。
甚至白天在给顾客做饭时,来了灵感,他就赶忙拿起手机,一手掂着勺子一手拿着手机写作。
由于心不在焉,给顾客做饭要么做糊了要么放调料少了、多了,常落得顾客埋怨。
再加上,心事不在饭店生意上,渐渐地,他的生意就衰败了
最后竟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,苦苦撑了一年,赔钱万元后,又低价转让了事。
为了维持生计
炎炎夏日里,他推起三轮车大街小巷叫卖凉皮米线,寒冬腊月里,继续着连续七年的走街串巷卖干米线,熟知他的人,都称他为“米线哥”。
在卖米线途中,来了灵感,他就赶忙停下来,坐在三轮车上,拿起手机写下来。来了生意,他也会置之不理……
就是在这样的生活里,他仍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梦想。痴迷地追求着它,爱着它,生活的苦难、感悟和人间冷暖对他来说都是文字中的主角。
他用文字、诗句来和它们对话、来安慰它们、来拥抱它们,和它们惺惺相惜……
后来,经朋友们出谋划策,他开办了一家文学社
专门对中小学生进行作文的辅导。他一边自己写作一边教孩子,生活如此苦与乐并存。
好在两年来文学社内有70名孩子在全国各地刊物上发表100余篇作文。
有42名孩子在全国大赛中,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……
尽管他经济紧张,生活窘迫,但他还是拿出近万元,出版自己编写的儿童文学书籍,免费送给那些爱好读书的孩子,很多孩子,因为有这本书的存在而萌发要当作家的梦想……
宝剑锋从磨砺出
苦尽甘来的李易农终于在播种五年之后,迎来硕果累累的秋天。
数年来,他在《人民日报》《检察日报》《工人日报》《河南日报》
《河南工人日报》《河南青年报》《大河健康报》《河南法制报》《洛阳日报》
《陕西日报》《广西日报》及《诗刊》《湖南文学》《诗林》
《上海诗人》《南方文学》《牡丹》《奔流》《星星》
等数百家刊物上媒体发表作品1500余件次,先后获得诗刊社、光明日报(诗颂长征优秀奖)、河南作家协会、上海诗歌节等全国各地征稿大赛奖项45次。
他的写作事迹被洛阳日报(2016年1月19日)、洛阳晚报(2016年2月15日)、栾川县电视台、《人民武警报》(纪实散文)刊登。洛阳电视台都市频道等新闻网络媒体专版专题报道……
2016年,他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。
2017年初,他成功签约洛阳文学院,成为第三届洛阳文学院签约作家之一……
因为诗歌成绩突出,他又受聘为《星星》诗刊的app公益编辑。
《星星诗刊》是中国当代诗坛创刊最早的诗歌刊物,是中国诗坛具有权威性、经典性的专业诗歌刊物。
他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山区农民,能作为星星诗刊的app公益编辑而感到骄傲荣幸……
这么多年以来,他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而努力而呕心沥血——
那就是成一名作家,出版属于自己的书籍!这么多年来,他始终保持着本真质朴,不被繁华诱惑,不喝酒不抽烟、不打牌不会跳舞……
功夫不负有心人!今天,他终于实现了自己出书的梦想。
他用省吃俭用的钱,从近年来发表在全国各地刊物上的散文和诗歌里,挑选出精品,汇聚出版了一本散文集《月上高岗》两本诗集《月明高岗》《月圆高岗》。
这些书,内容真实生动,不做作,不矫情,不虚假,不故作高深……每一个字都写到了情和爱,每一个字都写到了他的内心。
在他的文字里,更多的是涉及到农村故乡,山川河流和土地,可以说,他的笔触里,一笔一划都散发着泥土的芬芳……
这三本书,就是他的梦想三部曲,是一个小人物的大梦想!
“米线哥”的梦想三部曲,是他为自己留下的一笔人生财富,是它为自己的青春所书写下的格言,那就是:小人物也要有大梦想!
小人物,只要坚持坚持再坚持,他的大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…
许多单位或者个人,都来购买他的梦想三部曲,以此表示对他的敬意!
他的励志故事,许多人口口相传……
正如此诗一样,他的真诚流露无遗。
《秋天的鸟》
(原发表于人民日报)
风从故乡的河岸上,吹来
它们翻越过群山的逶迤。
目光所及的暮秋
一些鸟,眺望着远方
它们依稀在老屋前的枝丫上
跳跃。
落叶,从它们翅膀上飞过
就像我的泪光,在流浪的日子里
闪烁着胸口的
痛伤
鸟儿不知我的痛在哪里
但它们知道,明年的时候
春天,还会回来。
就像我的脚步,不论流浪到何时
终究是要回归故乡
回归故乡,在故乡的旮旯里
站成一株刺槐,或祖宗坟前的
一棵草……
在刺槐丛中,如梦
飞翔
因为他相信,岁月这张宣纸上,你所划下的每一笔,都是一个个人生的无悔和坚守。
是的,只有坚持,才有可能成功,而不坚持则万万不能成功!
坚持才能成功,青春的磨练和坚持,正是他实现梦想的法宝。
散文集《月上高岗》、诗集《月明高岗》、《月圆高岗》这三本书,不仅是米线哥的“梦想三部曲”,更是我们每一个人追求人生梦想的三部曲,是旗帜、阳光、火苗……
他为自己写的身后诗歌,更是流露了他对诗歌的热爱!
《我将不久于人世》
李易农(收录于诗集《月明高岗》)
很长一段时间,各种痛和难受
折磨着我138斤的体重和170厘米的身高
彻夜不眠,深感自己将不久于人世
是的,那时我再也不能将自己的诗歌高举于头颅
之上
让他们每日都面对阳光、风雨、忧愁、悲伤
而
喜形于色
那时,我经年直立的身子
弯下来了
勤于执笔的手,也从桌子上移下来了
它支撑着我的腹部,而成为另两条腿
向前能爬几步,就爬几步……
如果,我已经别于人世
我相信,这个世间,只有父母妻儿和诗歌
会懂我,只有他们陪我走过的路
才是我短暂人生里的
温暖
那时,我的被诗歌充斥的身子,深埋于故土之下
但愿那些被我用汗渍、泪水和鲜血喂养大的诗歌
则会替我活在这个世界上
那些想我的人,只要读一读我的诗歌,就会心怀
幸福
就会和我诗歌里的花草、树木、石头和悲伤
惺惺相惜
我还希望我的诗歌
可以替我穿行于这个曾经给过我期望、失望和惆怅的烦乱生活
让那些认识我的,或不认识我的人
看见我诗歌的时候
会惊叹地说:哦,这是一个诗人,一个真正的
人!
这样的我,死得安然和无恨
死得无憾,无悔,死得其所
这样的时刻,也许是明天也许是若干年后
但在此刻,我却渴望它赶快
到来
是的,读他的书可以让你品味生活,感悟生活,感恩生活
可以让你渐浓的夜色,突然明朗起来
可以让你有了对梦追求的信心
如果你让孩子读了,那么就等于你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榜样
对孩子的人生给以启迪……
如果你心里还有对文化的敬畏
为一个农民追求文学梦想而感动
那么,希望你能来作为一名读者,来读一读他笔下的文字。
